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浙江推动蚕桑产业高水平保护传承
2024-07-31
分享至:

  日前,湖州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蚕农谈老伯带着自家生产的“黄金茧”,来到南浔云豪家庭农场交售。称完茧重,他从农场负责人沈晓龙手中接过6000多元现金后,兴冲冲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年从云豪家庭农场免费领取两批蚕种,每批2张,如果精力允许,可多养1—2张。每张蚕种结茧40公斤左右,一年收益可达1万元左右。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原发地,射中村有着上千年的养蚕传统。“湖州市农科院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我们农场则提供养殖技术,并负责收购。”沈晓龙说,“用‘黄金茧’生产蚕丝,省去了印染工序,环保且不脱色,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收购的这批‘黄金茧’,将被制作成婚嫁用的蚕丝被,以1.5公斤规格为例,一条能卖到2000元左右。”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是我国蚕丝业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蚕茧产区。为传承发展好这个历史经典产业,各地想出了不少妙招。

  嘉兴桐乡市河山镇是我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区和保护地,每年3月,镇上都会举行一场蚕花盛事,包括蚕花礼、民俗巡游、蚕桑丝织技艺展演等。“我们镇依托蚕桑文化打造了美丽乡村精品线、蚕花胜境河山路,镇里的八泉村还建有中国蚕乡风俗体验馆、蚕桑非遗馆、丝织小院等,欢迎大家来走走看看。”该镇有关负责人发出热情邀约。

  在绍兴嵊州市,当地因发达的领带产业,每年真丝用量达7000吨,其中95%需从外地采购。为破除蚕丝原料供应的束缚,当地不少企业积极探索工业化养蚕技术,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的蚕不吃桑叶,而是吃由豆腐渣、玉米粉、桑粉、复合维生素等成分组成的‘饼干’,成功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可实现全年不间断产茧。”该公司董事长金耀表示,通过系统集成品种、饲料、生产工艺、防病体系、环境控制、人工智能等多项创新技术,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蚕人工饲料工业化养殖基地,2023年工业化蚕茧产量占我省的60%。

  在位于杭州临平区的李加林织锦工作室内,记者被一幅名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锦画所震撼。锦画上的房屋、桥梁、商贩等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好似一张数码相片。“按照传统技术,织一块锦最多只能使用15种颜色的线,很难呈现理想的色彩效果。我们研发了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只需用红、黄、蓝、白、黑5种颜色的丝线,就能织出4500种锦缎的颜色,达到眼前这样的照片级色彩还原效果。”工作室负责人李加林介绍。

  近年来,浙江积极调整优化蚕桑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推动蚕桑产业高水平保护传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统计,2023年,我省桑园种植面积25.56万亩,蚕种饲养量59.04万张,生产鲜茧2.51万吨,出口蚕种30万张左右。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360.jpg
勇攀高峰!波司登交出
360.jpg
波司登发布2023/24年
sy.png
风华正茂30年,intert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