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数创新未来——2024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在宜宾召开
2024-07-26
分享至:
  纺织经济信息网、《中国纺织》、《中国纺织报》、《纺织服装周刊》联合报道
  为推动全国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动把握两化融合新机遇,促进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7月26日,2024年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和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秘书长夏令敏、副会长阎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曹学军,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杨柳,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锦花,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宜宾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宇,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华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大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部门及专业协会代表、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和宜宾市直部门(单位)的有关领导,来自各省、市、县工信部门,行业协会、纺织重点及相关企业的400余名权威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见证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新篇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主持上午的主题大会。

  贯彻改革理念,构建发展格局
  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在致辞时表示,宜宾市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纺织产业历史悠久的城市。目前,宜宾市形成了集纤维、茧丝绸、纺纱、印染、织布、服装为一体的全产业生态链,2023年全市纺织业产值达223亿元。近年来,宜宾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智改数转”为重点推进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绿色生物基纤维产业和差异化纱线产业“双基地”。当前,宜宾初步构建了优质白酒等四大主导产业、轻工纺织等四大传统产业、新型储能等四大未来产业的“4+4+4”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宜宾将深入实施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完善纺织产业生态,加快推进“1+5+N”纺织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基纺织产业基地和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锦花在致辞中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引发产业的升级变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是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具体举措。下一步,四川将鼓励重点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面改造;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健康绿色体验消费需求,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迭代研发,以生物质纤维等标志性产品引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积极把握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加强产业链协同,依托重点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西部现代服装产业集群。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杨柳致辞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纺织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重视纺织行业的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产业的提质增效。未来将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强化政策引领,组织编制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强化创新驱动,鼓励加快技术创新;强化场景应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强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强化工作合力,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服务能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致辞时候表示,纺织行业是宜宾打造“4+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示范产业。近年来,宜宾充分把握东纺西移战略机遇,涌现出丝丽雅等一批优秀企业,已成为新时期西部纺织崛起的战略支点。  
  纺织行业是最早开展两化融合实践的产业之一,在平台设计、智能制造、柔性供应链、智慧营销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截至今年3月,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2.2。中国纺联统筹国家战略和行业实际,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将促进数字经济和纺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作为七项重点行动之一,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制造技术、工业系统和商业模式的产业革新。孙瑞哲指出,充分发挥两化融合在促进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需要在设计端、产品端、消费端多维度发力,引导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升级和品牌质量提升。对此,他提三点建议:一要固本培元,夯实基础;二要保持前瞻,布局未来;三要强化协同,完善生态。


  两化深度融合,数转智改赋能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主任殷强作题为《加快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报告,简要介绍了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并详细阐述了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形势。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纺织产业融合应用,纺织行业新成果、新应用不断涌现,数字化技术已在行业多个应用场景中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纺联在去年发布的《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中提出七项重点行动,其中要求到2035年,建设15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遴选60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作为试点,为3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围绕全面推动纺织开展数字化转型目标,未来推进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措施:一是立足企业数字化需求,鼓励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生产管控、在线设计、产能共享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二是围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与处理、上云等各环节,加强数据应用的深度,提高数据变现能力,推动企业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三是与纺织行业科研院所、优质服务商协同合作,对行业各重点领域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究、细分行业数字化差异性技术研究,解决企业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下的痛点、难点问题。四是在纺织重点区域,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和优质服务商共建“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纺织服装大数据中心”,支持纺织重点企业建设“数字化转型企业级应用平台”,在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梳理、知识复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在纺织重点区域建设数字化转型产业级应用平台,实现企业间协同制造、产业价值链延伸,推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波作《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 共同织就新质未来》主题演讲时,重点提及作为纺织行业的一员,丝丽雅集团紧紧把握国家大力支持“两化融合”发展的机遇,以“4+3+3”为路径,融入纺织行业发展大势,推动四川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带动宜宾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并在集团融合发展上提出三大方向。首先,作为地方国企要坚持深耕国计民生长周期行业,坚持提升丝丽雅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从思维层面确立“四个坚持”的产业发展理念。其次,丝丽雅集团聚焦“搬迁”和“转型”两大历史使命,将智能制造理念融入公司产业发展以及搬迁全过程,明确提出原料绿色化、生产工艺绿色化、能源绿色化,从战略层面以“三绿制造”构建“三绿园区”。再者,从实践层面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引领、数字智能引领“三个引领”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  
  同时,胡波向行业发出五点呼吁:一是凝聚共识,坚定行业发展信心;二是强化协同,抱团走向“一带一路”;三是创新驱动,培育行业新质力量;四是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循环利用;五是智改数转,强化产业融合发展。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华平以《纤维智能制造:“智”慧升级,“能”动未来》为主题,阐述了智能制造的历史变革与基本概念、技术演变、标准体系、实施成效及行业规划,同时对化纤智能制造的专项支持及内涵进行介绍。  
  王华平从科学基础角度详细讲解了聚合物与纺丝机理、纤维制造系统构建、纤维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智能生产的机理数据仿真建模、机器人与装备、协同排产、个性化定制;智能检测的喷丝板铲板与检测、丝束及丝饼检测、张力与条干在线检测与软测量;智能物流的供应链、客户平台、智能仓储、立体装载;智能管控的DCS与APC、MES、EMS系统与品质管控、纤维大数据平台、产业链上下游实时联动、供应链产业链双链协同等内容。  
  展望未来,王华平给出趋势建议:强化基础零部件、材料、工艺、技术、软件这工业“五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利用智能制造技术,促进高品质碳纤维、聚酰胺6熔体直纺,打造新体系发展;进一步拓展纤维生产加工全流程所有环节仿真,新仿真模型实现全流程覆盖;产业链协同制造建立新制造模式;单元-车间-工厂一体化集团化发展;人工智能与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产品开发系统高度孪生化;行业互联柔性多目标协同制造;发展智慧制造体系,开创制造新模式,形成涵盖原料开发、聚合技术及纤维制备、纺织及制品全产业链,解决产业同质化瓶颈。
  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纤维制造业节点上线仪式同期发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曹学军,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大数据与信息化处处长李少昆,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卫共同参与上线仪式。

  招商引资推介,争创千亿集群
  会上,宜宾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宇作纺织产业招商引资推介。宜宾纺织产业按照以丝丽雅集团为龙头链主,以叙州区、屏山县、高县、南溪区、筠连县为重点,其余县区融合发展的“1+5+N”产业布局,形成了集纤维、茧丝绸、纺纱、印染、织布、服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纺织产业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重点实施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宜宾聚力发展的四大传统产业之一。目前,有5所在宜高校开通纺织相关专业,并为纺织企业量身定制“基地班”“学员班”,能够满足在宜纺织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他希望更多企业选择宜宾、情系宜宾、携手宜宾,共拓纺织产业新未来。  
  会上,宜宾市相关县(区)人民政府与招商引资落地企业签约,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与行业知名终端品牌企业签约。系列签约进一步强化了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为宜宾纺织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流技术经验,传播数改成果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特邀行业内多个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商代表对目前热门的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诊断预警、数据挖掘等话题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中国纺联信息化部两化融合推进处副处长刘斌主持了这一环节。
  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与实施是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制造过程创新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传军以《数字孪生驱动数字化工厂建设》为题详细阐述了建设数字化工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数字化工厂是制造过程创新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理念升级、产品创新升级、制造过程升级、制造模式创新等。针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数字化工厂建设的解决方案,包括仿真分析、故障处理、远程运维等,强调了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实现模型搭建、仿真细化、智能监控、故障诊断、调度优化、远程协作、虚拟调试、数字交付,从而推进纺织企业生产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使企业生产降本、提质、增效。
  绍兴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宁在《环思携手AI创新技术,助力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主题交流中,以环思与华为人工智能AI视觉合作为案例,介绍了如何制造让纺织服装企业都青睐的AI视觉产品。当前行业痛点面临人工面料检测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与改善,精度更高、效率更快、成本更低的智能质检,是未来制造行业的必然选择。李宁介绍,AI视觉应用场景贯穿于产业链上下游每一个环节,包括面料检测、智能验布机、简捷交互系统、布面孪生模拟,并分析相关投资收益,同时展示了蕾丝花边样版、智能验布等客户加装落地案例的实际场景视频。
  纺织空调是纺织企业生产车间内的重要设备,通过数字化转型将有效调节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流动速度、含尘浓度与新鲜度。山东金信空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健中带来《纺织空调自动控制数字化转型优势》的深度交流。他表示,纺织空调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纺织空调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增强设备维护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势在必行。
  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仁以《HawkVision领先的智能化技术,支撑印染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印染行业智能制造进入新的创新发展阶段,印染装备正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印染制造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装备智能化是印染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智能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印染行业新质生产力。
  杭州天富德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刘红伟围绕《深化挖掘数据价值,推动纺织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介绍了天富聚焦纺织印染行业,全方位开展数字化、平台化服务,服务于国内外2000家纺织印染组织等相关情况。刘红伟分析了数据价值的重要性,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也是信息载体和决策依据;并列举了数据在纺织新质生产力中的应用,包括智慧化实验室、智能型生产指挥中心、全息投影与触控操作、智能语音分析与数据反馈、智能瑕疵检测、智能视觉验布、智能在线色差检测、智能物流、智慧定型、智能推荐、以及智慧能源管理的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深入宜宾天之华纺织、弘曲线业及四川丝丽雅纤维科技等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了纺织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并就产业链合作、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对接,共享新机遇,共谋新发展。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